对于中国的古代文明,大家记忆最深刻的可能是对思想的禁锢。其实在中国文明发展史上,中国女性并不总是宽大服饰裹身。
内衣,是指贴身穿的衣物,包括背心、汗衫、短裤、胸罩等。内衣指穿在其他衣物内的衣服,通常是直接接触皮肤的,是现代人不可少的服饰之一。内衣有吸汗、矫型、承托身体、保暖及不受来自身体的污秽的危害的作用,有时会被视为性征。某些内衣更含有宗教意味。
中国内衣的历史源远流长,一般可分为:上古时期的内衣、秦汉时期的内衣、魏晋时期的内衣、隋唐时期的内衣、宋元辽金时期的内衣、明清时期的内衣、民国时期的内衣、现代内衣。
薄衫遮体别等级——上古时期的内衣
古人的内衣也有很多名堂。所谓内衣,一般指贴身之服,因为平时不能轻易示人,所以也称亵衣。 "亵"意为"轻簿、不庄重",可见古人对内衣的心态。早在我国上古时期,就已织成最早的麻布,它的密度是10根/厘米,但那时内衣却与外衣无甚区别,只是原始的遮体、保暖之用。
从史籍记载来看,早在先秦时期,人们已有穿着亵衣的习惯,并且在去世之后,还要备亵衣入殓,不过这种女人的内衣,通常是不能见人的,所以不能在大庭广众面前显露。 商周时期,还有一种名叫泽的内衣,《诗经》中曾经提到过,如《秦风·无衣》---岂日无衣,与子同泽。
罗衫半脱肩微露——秦汉时期的内衣
"心衣"的基础是"袍腹","抱腹"上端不用细带子而用 钩肩 "及"裆"就成为"心衣"。两者的共同点是背部袒露无后片。平织绢是汉朝常用的内衣面料,其上多用各色丝线绣出花纹图案(称彩绣),图案多以"爱情"为主题,在当时用素色面料来制作内衣的情况是不多的.
天为罗衣地为裙——魏晋时期的内衣
"两当" 与"抱腹"、"心衣"的区别在于它有后片,"既可当胸又可当背"。材质多为手感厚实、色彩丰富的织锦,双层,内有衬棉。"两当"最初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饰,后传人中原,属异族文化。
慢束罗裙半露身——隋唐时期的内衣
唐代以前的内衣肩部都缀有带子,到了唐代,出现了一种无带的内衣,称为"诃子" 。这也是其外衣的形制特点所决定的:唐代的女子喜穿"半露胸式裙装",她们将裙子高束在胸际然后在胸下部系一阔带,两肩。上胸及后背袒露,外披透明罗纱,内衣若隐若现,因而内衣面料考究,色彩缤纷,与今天所倡异的"内衣外穿"颇为相似。
为配合这样的穿着习惯,内衣需为无带的。"诃子"常用的面料为:"织成" ,挺括略有弹性,手感厚实。穿时在胸下扎束两根带子即可,"织成"保证"诃子"胸上部分达到挺立的效果。
青衫罩体香罗壁——宋元辽金时期的内衣
宋代:抹胸 "抹胸"穿着后"上可覆乳下可遮肚",整个胸腹全被掩住,因而又称"抹肚"。用纽扣或带子系结。平常人家多用棉制品,俗称土布,贵族人家用丝质品并在其上绣以花卉。单的夹的,形式不一。
元代:合欢襟 "合欢襟" 由后向前系束是其主要特点。穿时由后及前,在胸前用一排扣子系合,或用绳带等系束。合欢襟的面料用织锦的居多,图案为四方连续。
脸似芙蓉心似玉——明清时期的内衣
明代:主腰"主腰"外形与背心相似。开襟,两襟各缀有三条襟带,肩部有裆,裆上有带,腰侧还各有系带将所有襟带系紧后形成明显的收腰。可见明代女子已深谙凸现身材之道。
清代:肚兜清代"抹胸"又称"肚兜",一般做成菱形。上有带,穿时套在颈间,腰部另有两条带子束在背后,下面呈倒三角形,遮过肚脐,达到小腹。材质以棉、丝绸居多。系束用的带子并不局限于绳,富贵之家多用金链,中等之家多用银链、铜链,小家碧玉则用红色丝绢。"肚兜"上有各类精美的刺绣。
红色为"肚兜"常见的颜色。明清社会趋于保守,遵循"存天理去人欲"的思想 .清代内衣与明代差不多,形制也就那么几种,清代的内衣主要有衬衣,肚兜,小衣等,然而远不如明代开放, 放纵.
袒肩露臂竟风流——民国时期的内衣
民国初年、上世纪20年代是普遍存在的。女性即使睡觉,也要穿着长过膝盖的长背心,减少身体的裸露,出门时在旗袍、大褂里面,必须穿上马甲、胸褡。从民国初年,一种由"捆身子"内衣演变而来俗称"小马甲"的内衣,在女性中流行开来。小马甲多半以丝织品为主,普通人家则用布,其形制与穿在外面的坎肩不同,一般都比较短小,在小马甲的前片,缀有一批密纽,使用时将胸乳紧紧扣住。
绮罗陷缕见肌肤——现代的内衣
现代的女性内衣包括遮蔽及保护乳房的胸罩及保护下体的内裤;男性则指三角裤。现代的内衣除了贴身外,更渐渐发展为多功能内衣,除了保护身体外,还有矫型的功用。保暖内衣是一个现代词汇,相对要比普通内衣要保暖,普通内衣要单薄轻盈。
内衣要求面料质地柔软、吸湿透气、具有较好的弹性,轻薄面料悬垂性好、飘逸感强、穿着舒适、贴身合体、无拘谨感,并能充分体现人体曲线。现在已将传统的内衣市场,细分为装饰内衣、补整内衣、保健内衣、情侣内衣及红色系的本命年服饰等。内衣外穿,时装化、个性化、高档化已成内衣市场的新主题。